环境健康领域简介

环境流行病学是环境卫生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状况影响的一门学科。

环境流行病学肇始于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研究 (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等)。自从“污染物”成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以来,陆续发现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与环境中的污染物有关,这种情况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日益显著和严重,以至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酿成震惊世界的严重公害病事件,如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长期食含汞量高的鱼引起的甲基汞中毒)和痛痛病(长期食含镉量高的米而引起的慢性镉中毒)。

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在世界范围,曾开展过广泛的研究,而这种研究一开始几乎都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这个领域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流行病学方法。由于对公害病的深入研究,在七十年代出现了一批环境流行病学的代表性文献。以后有人提出了“污染物的生物反应谱”概念,进一步概括了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状况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1. 调查并描述污染物(健康危害物)在区域环境各要素(空气、土壤、水体、生物)中的分布、负荷水平、时空波动、理化形态、转化规律、人群平均暴露水平和暴露条件(环境病因条件)等。
  2. 调查并描述区域环境中暴露人群的健康状况构成 (生物反应谱)、地区、人群分布(按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条件等特征分组)。
  3. 研究环境污染物负荷与人群健康影响的对应关系即暴露一效应关系,确立剂量反应曲线。以此为基础,研究污染物的阈限负荷,制订环境质量标准,进而确定污染物的环境生物学容量。
  4. 对原因未明的环境性疾病或人群健康异常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分析,提出环境病因学线索,查明疾病与健康损害的直接原因。
  5. 研究环境健康影响的各因素联系以及诸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